参与者访谈
Interview 采访日中21世纪交流事业的参加者询问交流会的感受
结合日中两国的优势,展开翅膀飞翔世界
名前
潘 撼(Pan Han) さん
简介
潘撼同学生于1989年。是辽宁省沈阳市出身。小潘在东北育才学校高中2年级的时候,作为“心连心:长期邀请中国高中生访日事业”第一届同学,于2006年9月,在茨城县土浦日本大学高中开始了为期约1年的留学。
回国后,小潘从东北育才学校毕业,考入东京大学理科一类,再次来到了日本。之后小潘又在该校学习硕士课程,2015年4月他进入索尼株式会社就职。
电视摄像机那头的留学生
电视摄像机正在拍摄一群身穿同一个样式的围裙的日本高中生们在一起包饺子。这是大家在上家庭课吗?有一位中国留学生进入了镜头,记者问道:“这种包饺子的方法是中式还是日式啊”。
留学生淡淡的答道:“都一样啦”“老师包的比我妈妈包得还好呢”。聪明,坚韧,沉着的表情中,还带着一份天真。
接下来镜头转向旁边的男生,记者问他对这位留学生的印象。男生回答道:“他总是发言很确切,语出惊人”。还有别的女生评论道:“他很聪明,但人很亲切”。
这是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的时候,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放映的“白岩松看日本”纪录片中的一幕。
记录中登场的这位中国留学生就是潘撼同学。那是小潘作为“心连心:长期邀请中国高中生访日事业”的第一届同学,在茨城县土浦日本大学高中留学快过7个月时的情景。
从像小大人一样的少年成长为会深思远虑的青年
从那之后过了8年,小潘已在日本成为一名社会人士了。电视中那个像小大人一样的少年,如今已经成长为会深思远虑的青年。
这8年中,小潘走过的路大概可以说是“精英之路”吧。心连心留学结束后,小潘毕业了中国的高中,考入了东京大学理科一类。接着他在该校研究生院读完硕士课程,毕业后进入索尼株式会社就职,现在在该公司开发部工作。
早上9点上班,回到公司宿舍已是晚上8,9点了,每天都很忙碌,他苦笑道:“估计在日本以外的国家,没有人会像我这么辛苦地工作”。
说着一口流畅的日语的小潘,几乎和日本人没什么区别。他已经完全融入了日本社会。如今的成就,是他一点一滴的努力堆积而成的。
最艰辛的事情是寂寞
小潘和日本的关系源远流长。最初对日本产生兴趣是在他读小学的时候。那时他受父亲的影响开始学习围棋。说起围棋,中日韩都是世界强国。因此小潘开始关注起日本,初中的时候,选择了日语班。
高中他也继续考入日语班,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去日本。所以当留学的机会来到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父母也非常支持,“你想留学就去吧”。小潘的父母是这样的类型,“他们不会对我的想法持反对意见,他们总是鼓励和支持我这个独生子早日学会自立”。
于是小潘开始了第一次的异国之旅,而留学生活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小潘这样回首当时。之前小潘虽然已经通过了日本语能力测试1级,但日常会话还是有些困难。最初上课的时候都跟不上。
但小潘非常优秀。很快他就克服了语言问题。反倒是文化差异成为了更大的问题。
“我一直到高中1年级都在中国,在那里我只要一味地学习就好了,可在日本我还需要考虑如何融入周围环境等等问题”。
小潘在学校宿舍渡过了寄宿生活,平时和同学们交流很少。再加上日本人特有的微妙的距离感,让小潘很不适应。特别是他生在东北这样一个中国人中也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密切的地区。日本人虽然很亲切,但想再进一步交往就会很困难。
“虽然没什么不愉快,但我很寂寞”小潘说。不过通过体育祭,参加羽毛球部等活动,这些渐渐有所缓解。
来自寄宿家庭的无偿的爱
其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留学生活仅剩3个月左右的时候体验的家庭寄宿。通过学校老师的介绍,为小潘找到了寄宿家庭,他便搬出了宿舍。在那之前,虽然小潘曾经在同学家里做过短期住宿,但这次寄宿让他重新体验了“日本人的生活”。
“寄宿家庭对我非常照顾”,小潘说。
“虽然寄宿的家庭会拿到一些报酬,但最初接收我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有报酬,所以他们真的是和金钱无关,诚心诚意地接待了我”
寄宿家庭曾经带小潘去东京的两国看了相扑,事先还特意咨询了“能不能为留学生要到朝青龙和白鹏的签名?”。虽然很遗憾没能拿到,但小潘说“这让我非常感动”。说话时小潘的表情非常阳光。
通过这些体验,小潘说“我深深爱上了日本”,所以他下定决心大学也继续在日本留学。
参加国际交流小组活动
小潘考入东京大学后,1,2年级时所在的小组,可以说是小潘的又一次“转机”。这就是叫做“LEAF”的国际交流小组。“LEAF”当时主要以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中国的北京大学为中心,之后又加入韩国的首尔大学,每年举行1次学生论坛。
举办地每年会在东京或北京变动。议题也有经济,历史问题等,种类繁多,有时候也会讨论教科书问题。虽然日中关系处在“最恶劣的时期”,但相反却促成了学生之间真挚的交流。
而且通过实际运营活动,小潘认识了很多各国顶尖学校的学生们,将视野放开到了各个国家。
“推动运营活动的时候,中国和日本的准备方式很不一样。日方会用半年时间一点点准备,而中方则只用2周时间。虽然粗枝大叶,但速度感是很厉害”
小潘举的这个例子,大概在人际关系的日中两国的差异中也通用吧。
“日本人不会只考虑自己,而是抱有关怀之心,这点非常好。不过为此,上进心和竞争力却变得很弱,这点虽然不好,但普通生活中,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相反中国人就比较个人主义,即使对外国人也不会有什么隔阂,会自然对待,小潘是这样感觉到的。他的国际意识也与众不同。
小潘说:“几乎所有的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大学4年中,至少有半年的留学经验。但在日本就没有这么多人去留学”。
希望做一个“中间人类”
记者感觉到能够冷静地观察日中两国事态的小潘,在至今为止的留学生活中,将日中两国的优点很好地进行了结合。
小潘说:“在日本留学的人群中,有很多喜欢日本,不想回中国的人。但我觉得自己就这样一直做一个‘中间人类’会比较好”。
小潘在社团时代认识的中国人中有他的好朋友。当时这位朋友就读于北京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现在在北京工作。
“这位朋友不会说日语,但很喜欢日本,是一个国际性人才。也许我也是受到了那位朋友的影响吧”
“通过这样的朋友,小潘得以和中国的优秀青年接触,让小潘了解了只在日本是无法看到的世界。他考虑今后,在更广阔的世界领域上去做技术咨询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需要先巩固自己的专业,将来再考虑去做把商务和技术相结合的工作”。
这样诉说着的小潘,结合了日本人的细致和中国人的活力,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成为站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名“亚洲人”,展翅高飞。
【结束采访】
小潘总是淡淡地,慎重地选择词语来说话。他说着日中两国的差异,却不否定两国各自的价值观。虽然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但说起话来却像个成熟的大人。但偶尔也会变得幽默。小潘告诉我他和两个同事一起去了镰仓,我不经意地反问他“3个大男人一起去逛镰仓?”。小潘开玩笑地回答我说:“我的女子力提升了不少呢”。非常期待把日中两国的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小潘,作为来自“中国+日本”的国际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采访/文:田中奈美 采访日:2015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