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网站致力于成为日中交流桥梁,
促进两国青少年共创未来。

JAPAN FOUNDATION 国際交流基金[心連心]

日中年轻人共创未来

参与者访谈

Interview参与者访谈 采访日中21世纪交流事业的参加者询问交流会的感受

Vol.78 参加过大学生交流事业的三位嘉宾的座谈会——后篇——
“当时的挑战造就了如今的自己”

日前,3位曾经参加过大学生交流事业的嘉宾汇集一堂,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回顾了当时的体验,并讲述了交流事业给自己的影响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由此查看访谈前篇

持续至今的跨国交流

――现在三位与在大学生交流事业中认识的学生们还有联系吗?

南:活动结束后,我曾经自己去见了两次中日交流之窗的朋友,还在当地一起游玩。后来,他们之中也有人来日本留学,期间经常一起吃饭。现在大家因为都工作了所以来往不多,但他们来日本时就会联系我,我也会配合时间去跟他们吃饭。

陈:我在日本工作,所以偶尔会跟日本的朋友联系。正好上上周还一起吃饭了。这位朋友不久前去了我的故乡四川,并在当地联系了我。然后就说到“回国后一起吃饭吧”。就这样,只要有契机,我们就会互相联系或见面。

――两位在工作以后也保持着交流呢。仁平同学呢?

仁平:我跟实际见过的中日交流之窗的同学如今也经常联系。我去中国留学时,还在中国国内见过。我们一直保持着来往。

交流活动的宝贵意义

――三位能介绍一下大学生交流事业对自己的意义吗?

南:我觉得大学生交流事业让我有了凡事只要勇敢行动就能做到的自信。虽然我在参加交流事业之前就很关注国际交流和社会贡献,但一直觉得这些距离自己非常遥远,只有被选中的人才能参加。不过,在有限时间内,跟中日交流之窗的学生们合作打造一场活动的经历拓展了我的世界。

只要和他人交谈就可以获得新知识,所以跟他人保持距离真的是一种浪费;而且即使没有经验和相关知识,也不要直接放弃,只要行动起来,就会发现或许比想象中容易很多!我由此获得的自信和开阔视野对现在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仁平同学还是学生,是否有什么感想呢?

仁平:交流事业让我切实加深了进一步提升中文水平的想法。后来,我参加了汉语考试和演讲比赛。此外还有一些别的日中交流活动,并去了中国留学。中文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

陈:其实我的家乡四川在2008年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在上小学六年级。学校建筑都倒塌了,初中时我们是在临时教室上的课,所以也没能参加课外活动。上了高中后,也因为中国的学业非常繁重而只是一心学习。所以,大学生交流事业活动是我第一次跟好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一个目标。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另外,跟日本学生一起活动的经验也促使我来到日本攻读研究生课程并进入日本企业工作。而且,这也给我带来了重新认识本国文化的机会。因为活动时日本学生非常认真地给我们介绍了日本文化,我却无法充分介绍中国的文化。这让我感到非常难为情。于是,我为了向不了解当今中国的人介绍真实的中国而考取了中国的导游证。

这些经验在多样化职场中得到了发挥

――最后,请三位对关注大学生交流事业的广大学生说几句话吧。

南:如今日本的工作岗位中外籍人士的比例不断提高,与价值观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可能会有人觉得价值观不同的人难以亲近,但其实在很多时候,只要了解对方所处的环境和背景就会理解和接受。

而且,很多人对海外抱有错误的印象。我第一次去中国时的体会就跟我此前的印象完全不同。实际前往当地,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了解对方的背景,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这些交流活动让我意识到,即使大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认为只要理解这一点,那么工作后无论被分配到什么团队都可以应对。

陈:我也赞同南女士的话。工作后,我们要和形形色色的人团结合作,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学生时代参加过交流活动的经历一定会在走上社会后派上用场。

仁平:其实,我去中国留学时遇到过一件非常难忘的事情。有一次,中国学生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以前对日本都没什么好印象,但是认识你后,对日本的印象也有所改观了。”我听完特别感动。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自己参加日中交流活动的意义。虽然还不知道这些经验在今后会有何作用,但我希望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采访后记】
在这次的座谈会上,3位曾经参加过大学生交流事业的嘉宾汇集一堂,分别以各自的角度进行了讲述。可以看出,交流事业不仅让三位加深了对对方国家的理解和关注,也消除了一开始面对的语言障碍和心理上的担忧。而且与他人合作打造活动的经历也让大家更有自信,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成长。


采访、撰稿:大岛七七三 采访日:2025年2月11日

大家都在看

  • 国際交流基金 JAPAN FOUNDATION
  • アニメ・マンガの日本語 动漫日语
  •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微博]We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