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連心ウェブサイトは日本と中国の若者が
未来を共に創る架け橋となります。

JAPAN FOUNDATION 国際交流基金[心連心]

日本と中国の若者が未来を共に創る

留学纪录片

第14期学生来到日本。以丰富的感受性“发现”一个出乎意料的日本。


  2019年9月6日,在东京近郊举行了“心连心”第14期学生来日欢迎招待会。来到日本的26名新同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既成熟又充满个性”。我在会场接触到了他们丰富的感受性。


“想成为原研哉先生那样的设计师”



ZOOM
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史锦超同学(左)和来自上海的田多多同学(右)。从两位同学的留学地北海道赶来的永久之森三爱高级中学的家山麻希老师(中间)

  “我是来自上海的田多多。想学做日本料理”

  “我是来自西安的孟沁培。想学习有别于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

  “我是来自苏州的王小禾。想学习日本人高效的工作方法”

  3天前刚来日本的第14期学生,在来日欢迎招待会上用流畅的日语流利地进行了自我介绍。而且还具体勾画出了想在留学期间实现的愿望。


ZOOM
想从事电影相关工作的何心钰同学(右)和来自贵州省苗族的唐锦丽同学(左)。继去年已是第二次接收贵州省的学生

  王子旎同学说“自己非常喜欢化学,想学习日本先进的化学知识”,何心钰同学则说“想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

  来自成都的胡轶睿同学说:“我的爱好是弹钢琴,但是为了挑战自我,想参加剑道部”。

  会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仪同学的自我介绍也令人印象深刻。

  “想学习日本艺术,将来成为原研哉先生那样的设计师”

  后来听说,陈同学从孩提时代就对设计感兴趣。和家人来日本旅游时,感到便利店摆放的牛奶盒很吸引人。

  “设计各异的牛奶盒摆放在一起,既漂亮又可爱。而且细节设计也充满温情。”

  回国后,在对日本设计师进行相关调查时发现了原研哉先生的书。

  陈同学说:“尽管我还未能完全理解书里面的内容,但是在理解设计理论等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另外,自己也想制作设计精美的商品,让大家使用。


“想翻译地理专业书籍”


  每年采访“心连心”的学生都会感到大家兴趣爱好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在这方面,以前的很多学生会说喜欢打羽毛球、乒乓球和看动漫等。现在,绘画、钢琴、跆拳道、空手道等爱好也不足为奇了。其中某些同学的爱好显得非常狂热。上面提到的陈仪同学的爱好是“欣赏韦斯·安德森导演的电影”。对于希望成为设计师的她来说,这个爱好符合她本人的审美情趣。


ZOOM
将来梦想成为专业书籍翻译家的肖筠同学

  而且在跟这些同学交流时,经常会对他们出人意料的着眼点和想法感到了惊奇。

  这次,来自广州的肖筠同学带来了4年前开始学习的小提琴,听肖同学说自己将来想成为专业书籍的翻译家。当被问道什么专业的书籍时,回答说是“地理和生物”方面的书籍。

  听说肖同学的爸爸是小学教师,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经常在学校听到地理方面的事情。从那时起就一直很喜欢地理。

  “因为在中国地理方面的专业书籍很少,所以调查资料时会遇到困难。听说日本在地理研究方面成就斐然,所以我想翻译日语的地理书籍”

  肖同学说尤其想翻译海洋和气候等领域的书籍,对此不禁令人发出“了不起!”的赞叹声。

  此外,在自我介绍中,何心钰同学说“想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当被问到想在日本做什么时,何同学说:“日本楼宇之间的距离狭窄,道路纵横交错,令人不可思议。我想拍摄这方面的照片”,这个回答让人出乎意料。

  对于来自广东省深圳市的何同学来说,高楼林立应当是件司空见惯的景象。但是这位同学却说:“在深圳,楼宇之间的距离不像东京这样狭窄”。通过亲身行走在建筑物林立的东京街道,那些城景似乎给她带来了别样的感受。何同学未来的梦想是从事与电影有关的职业。何同学正期待着将“心连心”的留学生活变成自己的宝贵体验。


以羽生选手为去契机,成了花样滑冰的爱好者


  观察第14期学生的简历,可以发现不同寻常的一面。这就是,他们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此前,也不少同学希望从事“外交官”、“同声传译”等工作。但是,无论怎么说,想法大多是“希望从事作为日中沟通桥梁方面的工作”“想考进日本的大学,进入日本企业工作”等,感觉当时很多学生的目标比较模糊或者只是在关注眼前的目标。


ZOOM
以羽生结弦为契机喜欢上花样滑冰的徐欣然同学

  但是,这一期学生的回答非常具体,诸如医生、画家、建筑师、游戏设计师、小说家、编辑,甚至还有同学想成为“花样滑冰的技能裁判”。

  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徐欣然同学以羽生结弦选手为契机,成了花样滑冰的爱好者。羽生选手在中国也人气很高。要说徐同学喜欢羽生选手还是从2015年的NHK杯开始的。当时只是感到“真了不起”,此后才慢慢地想进一步探寻花样滑冰的世界。于是,自己也在第二年开始练习花样滑冰。

  “但是,溜冰场离家很远。即使不堵车,单程乘车时间也需要50分钟左右”徐同学说。平时周末要上补习班,一般只能在暑假和春假去溜冰场练习。尽管如此,还是学会了简单的旋转动作。“真的是最简单的旋转动作”徐同学腼腆地说。据说徐同学现在正在学习裁判方面的知识。

  来自山西省太原市的史锦超同学在想从事的职业上写下了“医生”,而来自上海的田多多同学写的是“心理医生”,为此采访了两位同学。

  史同学自小体弱多病,经常上医院。尽管没得过大病,但在平时与医生的接触中感觉“医生很伟大”,从而萌发了这种职业向往。

  田同学的身边曾经发生过自杀事件,由此感受到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实际上,田同学也对兽医感兴趣。原因是“因为动物非常可爱”,显露出了她作为高中生的纯真的一面。

  两位同学的留学地点都在北海道的酪农学园大学附属永久之森三爱高级中学。欢迎招待会上,来自留学地高中的老师也从北海道赶来。“你们能够来日本感到很高兴,谢谢!”家山麻希老师跟两位同学说。

  “大家一定要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此加深留学生活的回忆。运动部是能去参加全国比赛的水平,会很辛苦。”

  史同学听完家山老师的话便铿锵有力地说:“想参加运动部!”。


编织10年后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


  会场聚集了很多支持“心连心”事业的相关人士,至始至终洋溢着友好温馨的气氛。

  在来宾致辞中,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胡志平公使衔参赞说:“我希望大家广交朋友,为中日友好努力奋斗”。提议干杯的外务省文化交流·海外广报课川濑和广课长说:“即使是邻国,不实际前往也不会了解,我希望大家在日本有更多的发现”。

  作为接收学校的代表,站到讲台上的长崎县活水高中的教务主任石村直义老师勉励大家说:“听到各位怀抱很多理想,为大家高远的志向而惊叹。我相信这些理想一定会实现”。

  此外,作为接收学校学生代表的东京学艺大学附属国际中等教育学校的久保真由子同学,于今年3月通过日中交流中心的事业访问了中国,她在现场谈起了当时的体验,“通过自己的积极行动,留学生活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我希望大家珍惜所遇到的人和体验”。


ZOOM
怀抱设计师理想的陈仪同学(右起第二位)和寄宿家庭吉田家的成员。现在还在吉田家“暂居”的第12期学生江娉(最右侧)。“女生一增加,女生票数就会增多,太开心了”,吉田家的母亲说(中间)

  与寄宿家庭的交流也高潮迭起。吉田家则显得特别热闹,因为这家有两位上小学的男孩也来参加了欢迎招待会。这是想成为设计师的陈仪同学的寄宿家庭。男孩们毫不拘谨地与人交谈,陈同学笑容满面地说:“真是太可爱了”。

  对吉田家来说,这次是第三次接收“心连心”的学生。实际上,此前照顾过的第12期学生江娉同学现在也“暂居”在这个家庭。从中国高中毕业之后,江同学为考大学再次来到日本,并且又回到了吉田家。这位江同学也参加了欢迎招待会。

  江同学笑容满面地说:“我能够在吉田家生活真是太幸福了!”据说留学开始阶段因为不太懂日语所以很担心,但是家人都很和蔼,总是很热闹,获得了很大的安心感。这次又多了陈同学,想必会成为一个更加热闹的大家庭。


ZOOM
开始新征程的“心连心”第14期学生

  在欢迎招待会即将结束之际,由“心连心”第4期的张亚新同学致欢迎词。

  张同学在致辞中说,我们要相信自己,以对自己的行动和选择负责任的态度发起挑战,与其等待不如主动行动,要与他人分享喜悦和悲伤。此外,张同学认为,人生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以难以割舍的情感编织成了一个圆圈。

  “从心连心留学项目毕业已有10个年头。回首往事,无论是现在的横向联系,还是源自以往的联系,仔细一想,大家彼此都联系在一起,编织成了一个圆圈。我希望大家也与各类人士沟通交流,编织十年后相互联系的情感纽带”

  做出上述总结的张同学博得了会场的热烈掌声。

  今年又有26名同学在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各个地区开启了自己的留学生活。这也是一个“在未知土地上结交连接未来朋友”的巨大挑战。

  但是,对于当今中国的高中生来说,日本绝对不是一个“遥远的国家”。如果兴趣爱好的范围更广,就会拥有更多渠道结交新朋友。或许他们会用自己丰富的感受性“发现”一个出乎意料的日本。如果这也会成为日本人的学习之地,或许交流的深度会胜过以往。今年依然向“编织情感纽带”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采访后记】


  整体颇显成熟的第14期学生,仍然有着纯真无邪的一面。休息时,询问了他们来日本之后在东京吃过的东西。“都吃过哪些东西呢?”对此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各种好吃的!”。“那,哪个好吃呢?”“全都好吃!”。大家的回答让我不禁笑了起来。

  采访/撰稿:田中 奈美 采访日期:2019年9月6日

pagetop

  • 国際交流基金 JAPAN FOUNDATION
  • アニメ・マンガの日本語
  •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
  •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センター[微博]Weibo